從我開始接觸並學習教練以來,慢慢的開始聽到有些學心理諮商的、甚至是正在擔任心理諮商師的朋友隊教練這行不屑一顧。而在學習與切磋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教練會持有心理諮商相關的專業背景(台灣還比較少,歐美居多),跟一般人講到教練,目前我最常聽到的是:接受「輔導」、「諮商」,但實際上教練並不是一個做輔導與諮商的服務,更不可能是治療,那麼,該怎麼解釋比較好呢?結果答案意外的簡單。

      你能分別健康管理師/自我管理軟體跟醫師的差別嗎?如果可以,你大概已經懂一半了。醫師負責治療與救命,健康管理師或管理軟體負責的是協助你自己去規劃你想要的健康生活,例如運動提醒、飲食紀錄等等,至於營養師、運動教練等負責提供你專業知識甚至行為建議的則是第三類,對應起來大概是這樣子:

醫師
心理治療師
營養師
運動教練
諮商師、導師
健康管理平台
健康管理師
教練

 

      根據教練專業的定義,我們「盡可能不提出個人意見」,我們「完全相信客戶有能力自己辦到」,我們的角色是扮演「鏡子」以及「點破盲點的人」,因為每個人在思考上都有盲點而無法察覺,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總會有那麼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注意不到的,所以需要教練協助。在教練的協助下,我們可以很有效的看到自己不合理的地方、找到更有效的辦法來達成目標。

      國外有不少文獻已經對教練與治療師的差異提出了看法,舉例來說,Dr. Patrick Williams在Coaching VS. Psychotherapy – The Great Debate一文就有提到,講到治療,我們大多是直覺的會想到「生病」、「缺陷」的負面標籤,但教練所面對的客戶是「健康的」、「想要成長的」、「期望更美好未來的」人,就好比健康管理師所面對的大多是「健康的人」,為了想要讓自己更健康、或是讓自己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而使用這樣的服務,如果他們已經生病了,他們會去找醫師治療,如果他們想要做些什麼但所知不足,會去求教營養師、運動教練等,請他們幫自己開個飲食菜單/運動菜單然後照著做,以及問他們專業的問題。

        身為教練的我們,所做的是協助你管理並實踐你的成長計劃,幫你在自我探索的過程看到你無意識間閃躲或繞路的行為,從而找出你的「弱點」並讓你有機會去克服,就像健康管理師看到你無意間又拿起零食吃的時候會盯你一下:「欸你不是說要減肥嗎?那你還吃?」一樣,對行為負責的人永遠是你自己,要不要去做的也是你決定。

 

       至於,教練能不能同時也擁有治療師資格,答案當然是可以。就像醫師能不能轉行去做健康管理人員,可以啊,只不過這就是角色的轉換,如果醫師轉換過去結果還是一直在下命令,那充其量就是轉為營養或運動諮詢人員,還是諮商輔導者,不是教練,行為命令的權責要在客戶本身,那才是真正的自我管理、真正的教練。那如果只學了教練能不能轉行去當治療師?當然不行啊,你有聽過沒念醫學系出來的人,念了健康管理類的系所就能跳去當醫師嗎?當然不行嘛,面對到需要接受治療的客戶,有基本道德的管理者都會要求他去就醫,而教練當然是請客戶轉介去找心理治療,而不是自己跳下來講一堆偏方甚至想當蒙古大夫,不是嗎?那麼,身為治療者的人們,何必要擔憂自己的飯碗被搶呢?顯然,又是一樁對於治療師與教練/管理師的界線沒有釐清所帶來的錯誤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耀聰 的頭像
    耀聰

    耀聰的健康教練空間

    耀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