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開始收案到現在也整整一個月了,總共收了37人,距離達標不超過5%信賴區間,人數上還算OK吧

收進來20來個介入組當中,讓我感覺對話起來整個不合拍的有四人,如果其他談得順的個案都能有些進展的話,那這樣達成率應該會超過8成,只不過每個人可以控制好血糖的程度仍然大有不同吧。

 

總的來說,這個月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實戰經驗的經驗值增加吧,雖然進行到第二次的人還沒過半,還有一些提問想要嘗試,不過就目前收案中的反覆嘗試與調整,可以感覺到我對於聆聽、回饋、肯定、感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個人風格也有個雛型了,再反覆的思考自己還有哪些好提問可以使用、有怎麼樣更好的提問排列順序等,一定會讓教練對話更為穩健、更能有效切入重點吧。

我記得,直到我PCC班結束為止,我從未真正了解跟真正有需求的教練客戶是怎麼建立關係、走過一段教練歷程的,但我卻有點盲目的堅信自己一但踏出第一步,就一定可以快速的大幅成長。這一點看起來是實現了。

這個月,我從收案到追蹤總計花在教練上的時間大概才15小時不到,但我從第一週起,從第一個個案起就開始思考我到底要怎麼樣安排我的提問順序,不只是遵循GROW的框架,而是在每個階段的提問群中有哪些提問適合用,哪些不適合用,並同時找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提問方式與邏輯。

在這種時候,就尤其高興自己有翻譯過幾本書、看過不少文獻,因為心中總會備有好幾套不同的提問邏輯與實質的問句,一套不行就試試另一套

而在這個月中,我也把我在PCC課程中領悟到的教練模式使用出來了:將提問交給內心的聲音去做。在教練的過程當中,來自我自己心裡的聲音很少,不太需要去分神思考自己下個問題要問什麼,總之就順「勢」而為就好,不過這種感覺跟我以前的比喻還是很像:就好像眼前有很多提問卡浮在空中,你毫無理由就是知道要抓起哪幾張來提問 的感覺。

書念得越多、針對不同題型嘗試提問的經驗越多,就越擴展了我的「題庫」,再加上我依靠我自己的直覺以及對客戶的感覺與連結的狀態,終於讓我能夠「有意識」但「不刻意」的去提問了。

 

說到這裡,現在再回頭看達真兩階段的課程,真的覺得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比如說,在上完ACC班之後,仍不具備有完整從跟客戶簽約到完成一個教練計畫的知識與能力,卻希望畢業學員先去累積時數再接著上PCC班,整個有點前後錯置。

上完PCC班,除了學到一點Satir的皮毛以外,我還真的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學了什麼...達真的課程幾乎沒有說明任何教練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所以如果不自己下功夫,在心體技的理解上就會有缺陷,這是我一直覺得滿可惜的一點,此外,大部分學員似乎並不是想要學成擔任專業教練的,感覺結業後有在進修教練技術/知識/能力的人非常的少,想要找夥伴切磋真的很不容易。

舉例來說,達真在教授「如何與客戶建立信賴夥伴關係」這點幾乎是空泛的,但在自修一點欣賞探詢的皮毛再搭配上對ICF核心職能的映證,現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的重點,在於一開始就清楚表達出客戶握有主導權(從第一個提問開始:你想要透過教練得到什麼,以及在說明教練的過程中清楚表達成敗取決於他的前提),然後大量的運用肯定、積極聆聽以及主動回饋(我剛剛聽到你說...),讓對方感覺有被聽到,但這項能力在課堂上沒有清楚的說明,雖然各項元素有分別學到了,卻欠缺一張清楚的藍圖。

另外是,達真完全沒有教學員說在一段做不只一次教練的教練關係中,在後續追蹤當中要怎麼提問、有怎麼樣的對話架構、有沒有什麼好的問項可以使用,所以整套ACC+PCC的課上完,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完整簽約並完成一段教練關係」的做法,我覺得這對於培訓專業教練來說非常的傷。

至於其他提問何時適合用、該如何篩選,似乎被一句話「經驗值」帶過,但實際上我覺得還是得要先了解MI、設計思考等各種根基的理論才能清楚的判別何時該用什麼提問。至少,這對於我建立選題的直覺來說相當重要。

 

 

這樣累積經驗也是有好處的。

我自己感覺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對話邏輯也有相當大的改變,會不自覺的把教練的對話邏輯帶進來,甚至讓平常對話就出現「我剛剛聽到你說...」或是「我發現你有...的特質耶」之類的語句,並在明確的要協助別人解決問題時不再採用分析諮詢的姿態,直接有意刻意的去拋出教練提問,並取得了一些有趣的成功經驗。

 

總之,第一個月看起來是及格的,至少我自己幫自己打70分了,也有一些收穫,希望我預判會做得不錯的個案都能夠如我預期的做好,加油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耀聰 的頭像
    耀聰

    耀聰的健康教練空間

    耀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